城建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建要闻 > 正文
砥砺奋进 踏歌前行|“喜迎党代会”工作巡礼——学科建设、服务地方、人才队伍篇
来源: 时间:2025-07-07 分享到:

自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锚定“立足辽宁、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发展定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创新为引擎、以人才队伍为支撑,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赛道上奋楫争先。学校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强大动能,书写了一篇篇校地融合、协同发展的精彩篇章。

强化学科根基 厚植学术发展基础

学校紧扣区域产业升级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起以工为主,工、管、艺、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聚焦建筑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前沿领域,建设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优先发展学科,城乡规划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5个重点建设学科。2024年底,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

学校召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学校通过柔性引进机制,聘请长江学者、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等高级人才担任特聘教授,精准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为学科建设锚定目标。同时,以其为核心引领,带动中青年骨干教师组建稳定的学科方向,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头雁领航”效应。在团队建设方面,学校以学科团队为载体,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将高端人才的学术优势、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实践经验深度融合,既保障科研成果的前沿性,又强化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实现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的双向赋能,推动学科建设与学术水平整体提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建筑规划大师 周俭

著名建筑学家 陈伯超

深化科教融汇 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学校将科研平台建设作为提升科研实力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以省级智库、省级科普基地、市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科研平台矩阵,为科研工作筑牢根基。依托这些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与省内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实践需求,围绕行业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同时,深化科教融汇,将科研项目中涉及的新材料研发、智能算法优化等前沿课题,转化为课程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在平台支撑与创新机制驱动下,学校科研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成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0余项,涵盖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多个战略新兴领域;科研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科研实力实现质的飞跃,形成了科研、教学、产业深度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近三年,学校教师主持横向课题125项,承担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1项。2023年获批首批辽宁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兴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深耕产教融合 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学校以构建校企协同发展生态为目标,通过加入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等10个校企联盟,与10个行业组织、40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搭建起覆盖多领域的产教融合平台。依托该平台,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订单班”等特色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在教学资源共建方面,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编写教材,共建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将企业真实项目、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在科研合作领域,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成立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科技园,搭建“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桥梁。

多维度的校企合作举措显著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企业真实场景中实践锻炼,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毕业生深受企业青睐,就业率持续攀升。校企合作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吸纳就业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大会

辽宁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大会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科技园

汇聚人才资源 培育校地协同根基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教职工889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576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99人(占34.55%),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547人(占94.97%),“双师型”教师250人(占43.40%),具有行业和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304人(占52.78%)。学校3名教师被评选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多人获评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多人在国家、省、市等学术团体和评审机构担任职务。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专项政策,吸引博士学位银龄教师、优秀青年博士教师共同携手,共谱教育华章。学校聘任了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周俭,沈阳建筑大学原校长、中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陈伯超,外聘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五年来累计培养培训教师8000多人次,人均每年培训7次。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展ISW、FACULTY、AI赋能教学培训等项目,累计培训690人次,系统全面推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与多所省内外知名高校签订委托培养协议,派出220余名教师深度培养,60多名教师访学进修,助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为校地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北京大学-生成式AI赋能教学的基本技能培训

上交大-FACULTY教师教学核心素养研习营

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系列学科专题培训班

未来,学校将以第二次党代会为奋进坐标,锚定“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核心使命,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攀登创新高峰、服务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以实干实绩奏响新时代科技强校的铿锵乐章。(科研与学科建设处、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