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建要闻 > 正文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智慧城建现代产业学院:让建筑人才在数字浪潮中“破圈生长”
来源: 时间:2025-08-23 分享到:

当钢筋水泥遇上AI算法,当智慧教学直连产业一线,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智慧城建现代产业学院以“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为内核,重新定义了建筑人才的培养逻辑。

校企携手 搭建“从校园到产业”的直通桥

2024年,作为辽宁省新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智慧城建现代产业学院由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携手北方测盟科技有限公司、沈阳慧筑云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五建集团东北公司、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强强联合打造,面向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培育掌握数字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全链条技术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传统建筑教育与产业需求的人才‘断层’问题,是我们共建产业学院的初心。”沈阳慧筑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波坦言:“当前行业急需既懂建筑技术又精通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产业学院就是要培养出能够推动建筑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新生力量。”

2024年9月,学校与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将企业的生产线、技术平台、真实项目“搬进”校园,构建“高校教学+企业生产+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应用服务”六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以“五实”育人为框架,从大一起锚定真实问题,通过产教融合的“做中学”机制、双师型师资团队和OBE教育模式,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多家合作企业表示,之所以选择与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联合共建产业学院,源于学校在建筑信息化教育方面布局早、投入大,其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理念与企业技术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且土木工程学院在工程检测教育方面积累深厚,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条件也符合企业需求。

特色与创新:三大方向 解锁建筑未来的“密码”

智能化:AI大模型“承包”建筑全流程

产业学院引入建筑行业大模型,覆盖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智能应用。通过AI设计生成、智能算量计价、智慧运维等实训模块,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行业最前沿的AI技术应用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崔岐午反馈,AI大模型平台重构了学习流程,大幅缩短设计迭代周期,自适应学习功能还能带来个性化学习体验。

行业需要的不是“会画图的技术员”,而是“能驾驭AI的创新者”。沈阳慧筑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波解释:“我们基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与学校共同设计了‘基础-核心-拓展’三级AI技术课程体系。在授课过程中,直接引入我们公司智慧工地项目的AI算法应用案例,让学生从真实场景中理解技术原理。”

工业化:建筑机器人成“新同学”

产业学院即将建成建筑机器人综合实训基地,配备模板智能生产线、幕墙安装机器人等设备。未来学生可亲手操作协作机器人捆扎钢筋,用智能无人机巡检工地。例如:墙体砌筑,传统教学靠师傅带,现在通过机器人编程,学生能精准控制砂浆厚度、砖块排列,且机器人教学实现了工艺标准化和可重复训练,让学生快速掌握传统需要多年经验积累的施工技巧。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东北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周杨洋介绍说:“设计机器人教学课程时,会先拆解企业岗位核心能力以确定课程模块,分认知、基础、应用、创新四阶段,结合实际案例,通过企业主导、学校协同模式,确保学生掌握企业所需职业能力,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无缝衔接。”

绿色化:给建筑算清“碳足迹”

产业学院创新与企业合作构建了从设计到拆除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建材生产、施工建造、运行维护等各阶段的碳足迹分析,掌握“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建筑核心技术。土木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张明月介绍道:“过去讲绿色建筑,学生主要靠理论,而现在能够通过平台模拟不同结构体系的碳足迹对比,这是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教学突破。”

智能建造专业学生王凤霞作为首批参与者,曾通过慧筑云平台参与沈阳方林地产“方林龙湖・学樘府”项目,完成地下车库照明系统碳减排方案,成果直接应用于施工图设计。

七大突破:让“纸上谈兵”变“真操实练”

人才培养模式焕新:AI赋能项目制,实践能力“原地升级”。产业学院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构建“AI+项目制”教学模式,学生从大一起即参与真实产业项目,通过“数字孪生课堂”实现理论与实操无缝衔接。

目前就职于上海建工五建集团东北公司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郭永康介绍道:“订单班课程设计的精准性体现在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的完全统一。企业导师提供的在建项目BIM模型和配套管理系统,与入职后的实际工作环境高度一致,让我入职两个月即获得重点项目参与资格。”

专业建设提质:集群化发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围绕智慧城市产业链,重点打造智能建造等新兴专业,形成“智能建造+”专业集群。引入行业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编写11部系列教材,把BIM技术、碳计量等行业标准融入知识点。

新编教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精选经典与典型工程案例对应核心知识点,补充大量工程案例、注册考题及行业最新规范,增加案例分析思路和工程问题解决步骤,将抽象理论具象化,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部分教材还引入央视大楼、沈阳盛京大剧院等案例,体现行业新趋势新技术,突破传统范式。

校企课程共建:真实项目进课堂,作业变“实战成果”。校企联合开发前沿课程,案例100%源自企业真实项目。学生通过慧筑云云平台模拟建筑结构碳足迹,实现“作业即作品、作品即产品”。

教学中采用“项目导-任务分解-实操训练”三段式模式,如《工程检验检测技术应用》课程直接引入沈阳某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检测任务,学生分组完成从方案制定到报告出具的全流程工作。同时构建“虚拟仿真+实体操作”双轨教学模式,学生先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模拟施工全过程,再到实训基地操作真实设备,实现“虚拟试错、真实练技”。

实训基地升级:虚实结合全覆盖,实操能力“节节高”。产业学院现有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未来将结合建筑机器人综合实训基地,配备协作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设备,覆盖全流程实训场景。同时,将建“数字孪生实验室”,学生可操作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完成复杂施工模拟。

实训基地升级旨在实现从经验传承向技术创新的转变,通过AI设计生成、智能算量计价、智慧运维等实训,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行业最前沿的AI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对人才跨学科复合能力的要求。

师资队伍强化:“双师双能”成主流,教学更接“地气”。合作企业派驻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学院教师每年参与企业技术研修,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引进中建东北院、慧筑云等企业专家授课,90%师资具备行业经历。

教师通过企业研修接触最新技术及行业标准,弥补理论教学与产业脱节的不足,并将企业典型项目案例转化为课堂教学素材。例如,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智能建造专业教师周霄融入了智慧工地系统、协同管理平台案例,让学生角色扮演项目经理,处理“工期延误+安全警报”双重危机,用企业真实数据喂养教学场景,提升了课程实用性和吸引力。

产学研平台搭建:技术转化见实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视就业育人,推进校企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搭建供需对接桥梁,让学生在企业充分锻炼,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北方测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洪提到:“通过产业学院,我们联合开发了《工程检验检测技术应用》课程,解决了传统检测技术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难题。学生通过真实案例学习,毕业后可直接上岗。”

作为央企驻辽骨干企业,中冶沈勘等优质企业将工程一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适应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技术人才,服务东北振兴战略。

管理机制完善:多元协同共治理,共建生态“活力足”。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土木工程学院联合行业协会、学会及企业组建多方决策机制,行使重大决策权。企业深度参与治理,推动课程内容实时更新,将真实项目案例融入教学,派驻工程师任产业导师,与参与企业研修的学校教师形成“双师型”团队,联合研发成果兼顾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多元协同保障产业学院发展。

未来展望:用代码重构建筑 让智能重塑空间



学生毕业时既能拿毕业证,又能揣着行业“通行证”。未来,学院将坚持需求导向,对接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创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与省内优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推动建筑数字化与绿色建筑技术创新,着力打造东北地区建筑人才培养高地与技术创新中心,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采编丨金丹;资料来源丨智慧城建现代产业学院)